
文 丨 王大菲
7月政治局会议召开在即。
结合上半年经济表现与近期政策走向,预计此次会议将重点关注以下几个问题:
一、形势研判
今年上半年,外部冲击持续累积,但我国政策应对有力,经济始终运行在5.0%的目标水平之上,好于市场预期。
统计局在7月15日的国新办发布会上指出,“上半年经济运行总体平稳,稳中有进、稳中向好,是一份含金量非常高的成绩单。这是在二季度以来国际形势急剧变化、外部压力明显加大的情况下取得的成绩,非常不容易”。这基本上能代表决策层的看法。
需要明确的是,“现实数据”是我国政策实施的主要依据。最典型的是,去年二季度经济增速已由5.3%下降至4.7%,但年中的政治局会议并未加码政策,而是要求“保持战略定力,坚定发展信心,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”。直到三季度经济继续下行,才有了9·24一揽子增量政策。
从这个角度说,今年二季度增速虽比一季度略有放缓,但在可接受范围之内。上半年5.3%的增长水平为实现全年目标提供了余量空间,稳增长的压力相对可控。
这种情况下,预计下半年政策力度会相对克制,以“用好用足存量政策”为主,适度推出增量政策,同时抓紧这一时间窗口,推出一批调结构政策。
二、政策主线一:稳内需
稳内需仍然要靠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发力。
从财政政策看,下半年空间仍然充裕。6-12月全口径下广义财政空间还有10.6万亿元,其中赤字和政府性基金收支差额分别剩余6.08万亿元和4.57万亿元,较去年同期多2.5万亿元。
增量政策也已备好,如官方已经提前预告的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。此外,盘活地方债结存限额、提前下达明年部分地方债额度也已成为常规动作,随时可以推出。上调赤字率需要人大常委会审批,流程长且必要性不大。
从货币政策看,下半年随着美联储重启降息,我国货币宽松的空间将随之打开。但考虑到商业银行的净息差持续收窄,大幅急速降息的可能性不大。预计会有一次50个基点的降准和10个基点的降息,时间可能会落在三季度末或四季度。
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将继续坚持“聚焦重点、合理适度、有进有退”的原则,突出支持科技创新、提振消费等主线,进一步提升对促进经济结构调整、转型升级、新旧动能转换的效能。
三、政策主线二:调结构
调结构预计会围绕反内卷和统一大市场展开。
7月1日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“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”,要求“依法依规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,引导企业提升产品品质,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”。
从历史经验看,财经委会议的部署通常会在随后的政治局会议上得到落实。
近期反内卷政策已经陆续展开,这也被市场视为“供给侧2.0”。但与上一轮供改相比,本轮产能过剩更多集中在中下游的新兴行业,如光伏、新能源汽车、锂电池等,且以民营企业为主。
目前政策以市场化、法治化和行业自律手段为主,不像上一轮供改一样更多使用行政手段。需求端则主要通过“两新两重”和城市更新等温和托底,也没有上一轮供改“棚改货币化”的强力措施。
此外,统一大市场建设作为标志性改革措施也会加快推进,其中涉及到地方政府的行为约束、市场准入与退出的完善,以及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和竞争环境等。
四、提振消费
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将提振消费排在经济工作首位。3月份出台“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”,4·25政治局会议提出“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”,5月份央行设立5000亿元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。在一系列政策加持下,二季度最终消费对GDP的贡献率达到了52.3%,为去年二季度以来最高水平。
但需要指出的是,依靠补贴的以旧换新品类仍是主要支撑,而没有补贴的其他类商品增速则偏慢,消费内生动能仍然偏弱。下半年随着补贴规模退坡,相关商品增速将会明显放缓,并会带动整体消费增速回落。
因此,下半年提振消费仍需发力,且预计仍在排在下半年重点工作的首位。具体政策预计会向服务消费倾斜。
7月16日的国常会提出,“系统清理制约居民消费的不合理限制,优化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,顺应居民消费需求增加多元化供给”,不排除下半年会将服务消费纳入以旧换新补贴体系。
五、稳投资
4·25政治局会议在“稳投资”方面部署不多,仅提及一句“加力实施‘两重’建设”。从上半年情况来看,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仅增长2.8%,为2020年下半年以来的最低水平。即便有PPI降幅扩大因素,但投资表现仍相对较弱。上半年最终资本形成对GDP的贡献率为16.8%,仍然是三驾马车的最弱一环。
下半年基建投资预计将会发力。近期世纪工程——雅下水电工程项目开工,其1.2万亿的总投资规模将会为当下和未来数年的基建投资提供新增动能。
此外,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三季度也有望推出。预计将延续2022年的政策框架,由政策性金融机构发行金融债募集资金,并以股权投资、为专项债项目资本搭桥或股东借款等方式投入“两重”建设。
总体额度约为5000亿元,约可撬动1.5-2.5万亿的基建投资规模。所以下半年基建投资增速回升将是大概率事件。
六、产业政策
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预计仍然是关注重点。
但预计决策层也会吸取“新三样”过剩的教训,继续强调“因地制宜”,防止一哄而上、泡沫化,并尽可能规避地方政府过度补贴、恶性竞争等行为。
发展方向预计仍然集中在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九大未来产业上。随后的十五五规划预计也将围绕这些领域展开。
此外,7月18日,工信部新闻发布会预告了新一轮机械、汽车、电力装备、钢铁、有色金属、石化、建材等十大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,预计近期也将集中落地。其他跟反内卷相关的行业,可能会受到限制。
七、房地产市场
二季度以来,房地产市场又有走弱苗头。70个大中城市新房、二手房环比降幅均有扩大,房企拿地、居民购房意愿低迷,房地产开发投资降幅降至-11.2%,为历史最低水平。
预计政治局会议会对房地产市场有进一步部署,“加大力度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”,政策方向仍然围绕“优化供给、放松需求、化解库存、防范风险”几方面展开。
一是进一步明确“好房子”内涵,优化供给,引领新发展模式;二是进一步放松购房门槛,释放居民合理住房需求。三是强调“保主体”的重要性,加大对重点房企的流动性支持力度;四是强调商品房收储“因城施策”的灵活性,加大对商品房收储的支持力度,在化解房企库存的同时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。
八、资本市场
去年下半年以来,决策层对资本市场更为关注。去年9月·26政治局会议提出“努力提振资本市场”,去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均提出“稳住股市”。
4·25政治局会议对于资本市场定调是“持续稳定和活跃资本市场”。自那时以来,A股基本上走出了单边上扬态势,近期接连刷新年内高点。预计此次政治局会议会继续呵护股市。
毕竟,与发达经济体股市不断创出历史新高相比,A股尚未触及去年10月8日高点。而股市上涨对于改善企业融资、促进居民消费、增加政府税收、提振市场预期等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。
九、保民生
保民生重点仍在于稳就业。4·25政治局会议将“稳就业”作为“四稳”目标之首,预计此次会议将会继续强调这一工作。
当前青年人口的就业状况仍然严峻。6月份16-24岁青年人失业率为14.5%,虽已连续4个月下跌,但仍然高于去年6月的13.2%。
随着高校进入毕业季,7月份失业率将会出现季节性回升。去年7月份一度跃升至17.1%,今年毕业生规模比去年更高,就业压力只会更大。这些都需要政策需要提前做出部署。